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故土新生 (第3/4页)
了笔钱,把孤儿院的土坯墙换成了保温砖,旧窗户换成了双层玻璃,连院子里的沙枣树都围上了木栅栏。 为了应付突然涌来的人流,她还特意请了专业的安保团队,穿着统一的藏蓝色外套,礼貌地引导着想要参观的游客。更让人温暖的是,不少人带来了书本、文具和零食,放下就走,捐款箱里的钱每天都要清好几次,堆在院长阿嫲的办公桌上,像座小小的山。院长阿嫲是个头发花白的哈萨克族老人,一辈子没见过这阵仗,整天被问 “迟叛小时候睡哪张床”“她最爱吃的馕是谁烤的”,手忙脚乱得厉害,最后还是当年和她一起照顾迟叛的张阿姨出了主意。 两人带着院里的孩子们,把晒干的沙枣、自制的奶皮子打包成小礼盒,但凡捐款的人都塞一份,礼盒上印着孩子们画的小太阳。可这股热潮实在太猛,直到迟叛在社交平台发了条长文,配着她和孩子们在院子里摘沙枣的照片,字里行间满是恳切:“长福孤儿院的孩子们现在很好,真的不需要更多捐款了。如果你们愿意,把这份心意分给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吧,那里有更多等待温暖的小生命。” 一时之间,关爱孤儿竟然成了热点话题。 谁也没想到,一场演唱会竟让这座西北小城火了。 北泉人却说,是晚霞懂人心,把迟叛的歌声、家乡的美,都揉进了那片金光里,才让远方的人,终于看见了这片藏在戈壁边缘的宝藏。 巷子里下棋的阿姨,草原上游牧的大爷,都在年轻人的手把手教学下学会了刷短视频,就做一件事情,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里迟叛的演出片段反复点赞,逢人就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看,这是我们北泉的丫头,美吧?心更好!” 当地的干部们提起迟叛,更是眼里放光,说她是 “北泉的福星”,办公室里挂着的演唱会照片,被擦得一尘不染。 北泉人的心思简单,迟叛帮了她们,她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回报,哪怕这些事情微不足道,哪怕迟叛并不知道。 迟叛成了家乡的名人,每一位北泉人都感谢着她,感谢她为这座被风沙和草原埋葬的,被遗忘的落后小城,赢得的新生。 这座曾经在地图上需要放大好几次才能找到的小城,因为一个人的归来,突然有了guntang的温度,连风里都飘着新生的气息。 奔赴下一个巡演的途中,全国的社交媒体正在疯狂发酵迟叛的北泉巡演。 迟叛坐在保姆车的后座,膝盖上摊着下一站的歌单,指尖刚划过乐谱,。副驾的助理的手机就震得像揣了只雀跃的鸟,她举着平板转过来,“迟老师,您现在真的是现象级爆火了。 ” 屏幕上的热搜榜红得刺眼 ——“迟叛 白马踏霞”“北泉 原来这么美”“哈萨族服饰 氛围感” “迟叛 北泉” 四个词条挤在前十,点进去,全是她在北泉演唱会的片段。 车载 WiFi 信号时断时续,却挡不住信息流的狂涌。短视频平台上,那段白马冲场的视频被剪了无数个版本:有人配上鼓点强劲的 remix,把她勒马扬蹄的瞬间循环成燃向混剪;有人放慢速度,放大她眉峰挑动的弧度,配文 “这才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女主”;还有北泉本地网友发的现场直拍,镜头晃得厉害,却清晰地录下全场大合唱《毡房夜歌》时,棚顶的霞光如何漏进来,在迟叛的民族服饰上流动成金色的河。评论区滚得飞快,“求北泉旅游攻略”“哈萨族服饰哪里能买” 的留言,像雨后的草芽疯长。 微博的广场更是热闹。 省会媒体发的高清组图里,她穿着狐皮坎肩骑在马上的样子,被截成了壁纸,转发量半天就破了十万;文化博主们翻出她采访里提过的长福孤儿院,顺着线索挖到迟叛捐款的记录,一篇《从北泉孤儿到顶流歌手,她用一场演唱会带火家乡》的文章,看得人鼻子发酸;连旅游局的官方号都来蹭热度,PO 出北泉胡杨林的航拍图,@迟叛说 “明年的沙枣花开了,等你来”。 朋友圈被刷屏了。有人晒出刚订的北泉民宿订单,定位是 “迟叛演唱会举办地”;有人翻出几年前去西北旅游的旧照,感慨 “当年怎么没发现北泉这么美”;甚至有家长在家长群里问 “寒假带孩子去北泉,能赶上迟叛说的那片胡杨林吗”。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