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离开童年之前 (第4/4页)
说”的话,这一次,她带着行李箱,还有张已经买好的火车票,蹲在郁知身前,拉着她的手说,“知知,我们该走了,妈接你去北京。” 母亲在家待了三天。 外婆从第一天就开始准备。 这几天里,老太太给郁知做了蒸鸡蒸鱼,每天喝的搪瓷缸里兑了糖水,鸡蛋煮得正正好,专门去镇上买了点水果糖。 “给你带上。”外婆说,“火车路长,要是不舒服,就吃点。” 郁知点点头,把糖接过来放进书包最底下。 她看着外婆从柜子里翻出她喜欢穿的小裙子,一件一件叠整齐了,又放下去,换上几件新棉布的外套。 “这个天,早上晚上都冷,你妈那儿也顾不过来,自己别感冒。” 郁知点头,还是没说话。 外婆没跟郁知说些什么“别走”之类的话。 老太太仍旧像平时一样坐在门槛边晒着太阳,跟邻居家扯闲话。 她说:“这娃啊,该飞的时候,我就不能拽着不放。” 第三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屋外刮着冷风。 外婆起来给郁知装吃的。馒头、鸡蛋、还有前几天酱好的咸菜,全裹在油纸里。 她弯腰把那包东西塞进蛇皮袋,絮絮叨叨地开口:“知知。到了北京照顾好自己,要吃热饭,不准喝冷水,别饿着,火车上饭贵,你妈又舍不得买......” 郁知背上书包,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一眼家里。 母亲在屋里翻行李箱,嘴里喊着:“票拿了没?围巾系紧点。” 郁知突然回过头:“姥,要不我不走了。” 小老太太一愣,抬头看她。 “我不想去北京了,我想留下来陪你。” 外婆笑了。 “别说傻话了。”她把郁知的小手握在掌心里,“知知。你要走的那条路,比这儿宽。” ....... 母亲牵着郁知出了村口,坐上长途大巴。 那是郁知第一次坐大巴。 车里有股汽油味儿,有几个男人半躺在车座上打呼噜,郁知坐在靠窗的位置,抱着书包,一路看着窗外的田埂,土坡,一个个往后退。 两个小时后,她们转了一次车,又坐了三小时的大巴,终于抵达县城车站。 母亲带郁知在候车大厅里等了两个小时,领她上了绿皮火车。 车厢里人很多,抽烟的,闲聊的,孩子哭声不断,行李堆得像小山一样。 母亲让郁知靠窗坐,叮嘱她:“别乱跑。” 郁知抱着书包,乖乖点头。 火车哐当哐当地动了,车厢缓缓驶出站台。 一路上郁知都没哭,也没怎么开口说过话,静静坐着,看着宽阔无垠的平原越拉越远。 窗外是电线杆,苞谷地,郁知看见穿着破棉衣赶羊的人。 这是郁知第一次出远门。 她没见过北京真正的模样,她只知道那是个“该去的地方”。 ——去上学,跟妈一起生活,见那个从来没见过,却早就占据她生活一部分的弟弟,郁瓒。 郁知有点紧张,也有点好奇。 可更多的是——一种她说不清的,胀胀的、空空的东西。 这种情绪,应该是叫做难过。 七岁的郁知坐在绿皮火车的角落,抱一个大大的书包,嘴唇抿得紧紧的。 一个小兵,静悄悄地出征了。 郁知眼睛有点干涩,她用力地眨了眨。 一分钟后,郁知动了。 她慢慢贴上车窗玻璃,小声地说了一句:“姥,我去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只喜欢我弟。” 没人听见。 火车发出一声声长鸣,一路北去,把郁知的童年,一节节甩在了身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