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朋友(想不到吧我还有更新) (第2/3页)
就像手术室里那些闪着冷光的不锈钢器械,看似亲密地排列在消毒托盘中,实则每件都保持着精确的社交距离。姜柳芍在药厂实验室见过类似的场景,那些被编号的试管即使肩并肩站立,玻璃壁之间也永远隔着准确的真空。 不管是从黎成毅那些断断续续的讲述,还是之后在黎家她自己所感受到的。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黎家那心惊胆战的几个小时里,她难得能够放松的时候也是黎钦偷偷溜进来和她说话的那些时刻,并不像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没有带着一种无可挑剔的礼貌——反而是一种过于跳脱的“冒犯”。如果能用“冒犯”这个词来形容的话。 那些对话总发生在雕花木门的阴影里,黎钦的白大褂下摆沾着来苏水的气味,与客厅飘来的雪茄烟丝形成奇异的对抗。姜柳芍记得最清楚的是黎钦腕表秒针的走动声,比客厅古董座钟慢了整整七秒,这种时间差制造出微妙的错位感,如同此刻咖啡馆里空调出风口的嗡鸣与窗外蝉鸣形成的双重奏。 那是一种不被设防的态度,直接到她分辨不出真心与伪装。黎钦看她的目光从不闪躲,也不在意那些让姜柳芍无措的暧昧细节,带着黎家人完全不同的感觉,毫不在意,没有规矩,几乎站在整个完整规范的“完美教材”的反面。 这种目光让姜柳芍想起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当物镜对准载玻片时,所有细胞结构都无所遁形。此刻黎钦的瞳孔在顶灯照射下呈现出琥珀色环状纹路,与被封存在黎成毅镇纸里的蓝蝶复眼惊人相似。 事实上,按照逻辑来说因此怀疑起那天看到黎钦笑着对黎成毅还说出下次请后者吃食堂的话是否黎钦的伪装和妥协,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疑问从未出现过。 姜柳芍不知道自己对黎钦的印象是否带有偏见。毕竟,她与黎钦的接触始终不多,几乎都是来自于自己单方面的臆断,但是在心底深处,她却毅然地认为黎钦不像是这种需要做出退步的人,为了生存下去从而表现成一个听话的家里幼女形象的人:从黎家所有人的态度来看,黎钦始终是一种异类的存在,一个无可奈何的需要掩盖的“丑闻”,一个厚重幕布后被撕裂的口子,需要避之不及地藏起来,和这个家格格不入,却又无可避免地与这个家紧紧相连,那些只言片语连起来的了解里几乎都写明了一件事:她从来都不符合黎家对“规范”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却又始终没有被真正排斥出去。黎家人对她的态度近乎矛盾,包容又排斥。 这种矛盾性具象化为黎钦风衣内袋露出的钢笔——笔帽上刻着复杂的奢牌英文标识,笔身却丑陋地缠着医用胶布。 约定见面的那天,姜柳芍提前到了地方,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桌面上放着一杯柠檬茶,水还在微微冒热气,玻璃杯外壁的水珠聚成小点,从顶端缓缓滑下,在杯底汇成了一圈浅薄的痕迹,她的手掌覆在桌面上,没有动作,指尖却有意无意地轻轻按着桌子的边缘, 榆木桌面的年轮纹路在她指腹下蜿蜒,某个突起木刺勾住了袖口的毛边。这个瞬间她突然理解黎成毅为何总在签署文件时用钢笔尖反复戳刺纸面,留下痕迹不一的墨点。 咖啡馆的中央空调喷涌着过量冷气。当黎钦的风衣下摆扫过感应门,姜柳芍正在戳柠檬杯里的冰块,直到声音传来的方向在大脑里确定她才抬起头。黎钦走了进来。她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腰带系得很紧,走路的时候几乎听不到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黎钦的目光很直接,从门口扫到店内,很快定在了姜柳芍身上。 黎钦走近时没有表现出任何犹豫。她把椅子拉开,动作很慢,地板被划出难听的滋啦声,随手外套搭在椅背上,带子滑下了一半。 皮质椅背与风衣面料摩擦发出类似病历纸翻动的沙沙声。黎钦落座时,姜柳芍注意到她耳垂上有枚蝴蝶形状的耳钉,翅膀边缘已经氧化发黑,像是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 “让你久等了。”黎钦说, 姜柳芍摇了摇头:“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